早前,一位長期找筆者諮詢的主人公萌生跟先生離婚的念頭,由想法去到現時正式步入法律程序,筆者一直陪伴左右親歷箇中的辛酸。清官難審家庭事,確實有理説不清。
在處理她的離婚事宜中,最為消耗精力的可算是説服及釐清對方本來矛盾的立場。需要訴諸法庭的婚姻,理論上算得上雙方已經劃破了臉,而涉及到小孩和資產的意見分歧,更是比一般的離婚更為複雜。女主人公所面對的就是這個情況,而且還牽涉一些還沒還清的房貸,難上加難,複雜非常。在沒有進入法律程序前,本來的決定是兩個孩子跟媽媽的,然而大家就日後生活費一事一直達不到共識。女主人公仔細計算後,發現對方開出的盤口混水摸魚,根本比在婚姻當中的生活費更加少,日後小孩子的責任只剩下定期出來親子玩耍。
男方既可以回歸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在子女教育一事又可以光明正大地只享受玩樂的時刻。這麼自私的安排下,苦差由女方做,男方只提供有限的資源,投入最容易的玩樂部份,在最後還可以保留爸爸這個身份認同。這一點令女主人公十分氣憤,最後把家事直接訴諸法庭。
為何今天主題明明是討論偏心卻用成人世界的婚姻作文章的開首?
剛剛所描述的是一個結果,希望女主人公最後可以找出一條生路,脫離有毒的婚姻,同時在日後過上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不難看出這位先生屬於大男人主義的一群,對於家庭事務本著一副女性天職的態度,有限度地參與。同時亦不體諒身邊妻子的辛酸,寧願把錢留在自己滿足安全感,想盡方法去減省家庭開支,變相其實更加壓榨伴侶的時間和勞力。達致這種結果的因由,才是今天想分享的主題:偏心,有果必有因,知道原因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反思過去,在日後用以借鑒。
女主人公面對婚姻失敗的不幸,在回想著:「為什麼總是遇上這些壞男人?無論我有多麼的辛勞,他可以視而不見,無論我為家庭犧牲多少時間,他可以毫不感恩。面對我的淚水,他可以冷血的漠不關心!」原先以為她先生是那種婚後展露真實大男人性格的人,但聽着聽着卻發現早在雙方還沒結婚前,其實她先生對女主人公的態度已經是愛理不理,甚至乎對於妻子懷孕一事,毫不關心,達到理所當然的地步。反正,如果女主人公有任何拒絕先生的意願,他均會施以精神虐待和情緒勒索,由戀愛去到步入婚姻的整個階段不難看出,男的根本不愛女方,但女方卻不斷調低底線。
如此明顯的對待,反而能喚起女方的順從和配合。而女主人公不但從不缺乏追求者,甚至乎在職場上的表現,也是頗為突出的,偏偏卻愛上一個高高在上的先生。面對女主人公不理智的選擇,筆者相信定必有箇中的原因。追尋之下,終於發現缺愛的種子萌芽於早期階段極缺乏關注的成長過程,這是一個尚未接觸任何社會化圈子的時期。反而,當女主人公的人生軌跡與社會接軌後,一直在異性關係上佔優,從不缺追求者。聽起來看似是步向改善的成長,卻偏偏化成錯誤選擇的驅動力。
正正因為女主人公早期難以在原生家庭尋找關愛和注意力,整個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是建基於外在的圈子。而外在圈子的認同卻像世界上的時裝般,五時花六時變,終究沒有為女主角塑造一個能自我滿足的健康自我價值,不斷因應身邊的關係過著表面正向,但內在一直自我否定自我攻擊的生活。再進一步了解她原生家庭,嚴厲的媽媽不辭勞苦的照顧,確實算不上是沒有提供愛的元素,反觀多兄弟姊妹的家庭中,照顧者的忙碌和陰晴不定的情緒,才是真正令當事人無法獲得所需要的注意力。得不到想得到的注意,自然內化成缺愛的家庭缺陷。與其相信自己不被愛,女主人公更相信家庭當中的「偏心」,反正都是各樣那樣的「不公平待遇」造就了不斷向外證明的心理需求。
女主人公不斷用不同言語行動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背後卻滿滿的缺愛恐懼。成長過程中雖然不乏裙下之臣,這些都不過是一些虛假的「觀眾」,踏著虛無縹緲的台階走上舞台,成為鎂光燈下的主角,看似滿座的劇場,細看之下都只是身影而並非觀眾。這場虛假的戲劇,雖然假,卻令女主角樂在其中。而先生的出現,就好比一個走進了戲院,但偏偏不願意掏錢買戲票進場觀看女主人角獨腳戲的一位歡眾,激起女方極大的征服感來遮掩面具下的哭臉。哭並不可怕,最怕是哭得不能演戲,哭得讓「觀眾」發現。一陣陣的征服感戰勝了理智,你不願意入場,我不介意上門演戲,直至婚姻關係破裂的一刻,才醒覺居家地方從來不是演技盡情發揮的場所,更可怕的是眼前一直艱苦地邀請的觀眾,竟然是一個瞎子。
她成長的環境沒有愛嗎?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人生,實在說不上沒有愛,但放棄了人生的媽媽,也確實為整個家庭注入不少負面能量,亦無法做到很好的資源分配。要說女主人公心中缺愛的種子是來自於「偏心」,其實真正的不是缺愛,而是缺少時間和資源,管理不善引致無意識的忽略才是真正的根源。
可見這種無形的忽略,逐漸地令女主人角抽離現實,強化內心的感受,感受大於現實,形成了「偏心」的執念,實為逃避缺愛的內心掙扎。繼而耗用大量時間和資源去磨練演技,向外尋找所需要的心理需求和關愛,實踐感受與真實脱勾的一段長期迷茫。終究發覺演技再好,也無法遮掩真實的自卑。為了贏盡所有異性的眼光,結果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她用盡人生去演活戲劇,然而戲劇也令她無法活出人生,再精湛的演技,退出舞台,才發現真實生活的不幸。儘管如此,人生是充滿機會和希望的,希望缺愛的她可以脫離受害人的悲觀世界,視成長的痛苦如人生磨練,對家庭的疏忽予以理解和釋懷,步上幸福之路。
幸好,現今社會教育水平已經提升,對於家庭和心理上的了解亦更加立體。家庭的不幸一般都來自於資源和時間,資源不足往往帶來不和諧的家庭氣氛,時間的不足亦難以平衡對子女的耐性和關注。在這裏呼籲有幸閱讀此篇文章的你,儘管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是涉及建立家庭的重大人生決定,良好的規劃和資源分配,足以為你的家庭設下安全網,
愛情也好,家庭也好,基礎來自於愛,但愛是需要時間證明的。缺乏時間的投放,往往都會導致無可避免的資源失衡,你沒法耐心地表達愛,你亦沒法細心地觀察獨一無二的孩子。願意花時間規劃人生和家庭的人,絕對可以杜絕不少家庭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