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學懂尊重 – 他們的真説話你有正視嗎?
這次分享家庭小事的讀者家中小孩將近進入中學的年齡,也就是由小孩子準備變成小成人的關鍵階段,很多自我認同和自信都在這時刻逐步建立。
由於家長感到孩子特別𣎴守規矩,亦不懂得感恩,適逢遇上暑假,把他送去軍校訓練營接受刻苦的「調教」。兩星期的訓練下來,確實奏效,孩子立刻想念家裏的「舒適圈」。
那怎麼知道孩子變得「感恩」了?就是來自一封教官要求他寫給不在場父母的感恩信,信中寫:「爸爸,我在這次軍校訓練營中懂得自己收拾床單被子、學會洗衣服,一早起床做早操。以後我都𣎴需要再進來因為已經變乖了,還有這邊的老師教官們比你更壞,日後我都不會再抱怨了。」
看到這封信爸爸當然開心,還在想下一次暑假帶孩子去其他地方調教調教。而且對於孩子説自己「壞」並沒有太關注,反而感到他的真實表達很有喜感。
如果大家收到這封感恩信,你們又會怎麼想?
這種童言無忌當然很逗人大笑,始終日常生活那來這麼真實的表達。但在這次小事中,這句真話只淪為大家一笑置之的童心説話。筆者不過是普通人,當下看到時都不期然會心微笑,但下一刻在想⋯有人比自己爸爸壞才願意不抱怨?為什麼覺得爸爸壞呢?爸爸平日又壞在那裡呢?
交談後所得,孩子平日在家裏的意願都難以得到爸爸的正視,被視作「麻煩鬼」的他常常表達過後換來父親一臉心煩和厭惡的樣子。如果碰到爸爸專注其他事情時,什至會迎來一番懲罰⋯不過這種親子溝通對比起軍校以磨練心志為唯一目的的生活,自不然還存在彈性,那爸爸當然就沒那麼「壞」。
相信大家都看得出這對父子的關係存在很大的隔膜,沒有良性溝通,父親沒法對他予以足夠的耐心去指導,統一以「懲罰、磨練」的方式先令孩子受苦,繼以期望他苦中反省。
其實這種方式去教育孩子是很難會教懂尊重別人、換位思考、學懂身受同感這些共情能力,因為他根本沒多少機會享受到被尊重被正視的感覺,又何來明白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呢?無論怎樣的表達都只會換來一系列的「懲罰」,那守規矩的意義何在?久而久之,孩子養成抗拒規矩的意識,反而更難尊重和配合他人。
短時間內,「懲罰」是最快可以脱離孩子問題的方法,同時這亦是最短視的家教。長遠,只會弄巧反拙。
如果家長和孩子身份對調,相信自己也不會喜歡這種注定受苦的生活。特別孩子已經是擁有個人意識的小成人,想必更加需要最親的人認真聆聽和看待才可以建立正面的自我價值。想日後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想他真正學懂尊重,不妨奉獻多一點耐心和時間了解一下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認真消化他們的真説話。童言因為無忌,才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