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筆者有為不同人做舒緩痛症、放鬆身體的副業,最近在深化解剖學的知識,了解到一連串足部的肌肉。每次去進修都會覺得人的身體真的很奇妙,設計上已經包含了很多人生中會做的事。在深入研究下,不難發現身體因為沒有意識去糾結比較,有時碰到狀況時比腦袋的邏輯更聰明。例如怎樣在職場生存這回事,腳才是「上班皇帝」!
在跑步時,有些肌肉在穿鞋子的狀態竟然比沒穿鞋子更易疲勞,就是鞋子的設計其實是一種「兩害取其輕」的取捨喔。我們的身體(足)決定取捨的過程相當實際,既然沒有辦法改變情況,那就調整不同身體組織去找最舒適的狀態。這種調整在長短跑都會出現,我們一般只知道短跑講求爆發力;長跑講求耐力,但其實哪一個的雙腳變化在整個跑程裏比較多呢?
是長跑喔!原因就是運動的時間,一但身體感知到當下正進行較長的運動就會自然地適應再調節,包括彈力、關節、筋膜、肌肉等等都會一邊跑一邊去調整,特別是彈力。
整個長跑啟動一段時間後身體組織就會很聰明的理解到現在在跑步(前彈),需要切換一個省力的模式以防很久以後才能休息,所以之後會開始有效地把地面回饋的彈力儲存,令隨後的跑步可以更舒服利用反作用力帶動每一下跨步,減少疲勞。相信大家也試過剛跑步時每一下提腿都累得要命,好像跑多幾步都要沒力氣了,但維持一會兒後會發現好像變輕鬆,其實就是身體的適應力。所以,身體的確有時比人腦聰明(笑)。
長跑好手,馬拉松運動員都是這樣,要找一個可以省力的模式去跑得更遠,什至把握關鍵時刻去爆發取勝。職場不就一樣嗎?人生也都是一樣呢⋯如果想在工作環境裏生存更久,與其去糾結和比較,不如盡快找出自己最舒適的模式去適應,首要是舒適喔。有些人很想在新環境中建構一個長遠不變又熟識的模式令自己有安全感,這樣的心態在最開初是適應了環境,但卻很難走得遠。因為變化跟機會是兩兄弟,要有機會去「爆發」就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倘若適應過後拒絕變化,就像一雙只能在熟識地方走路的腳,怎麼會走得遠呢?
只要願意走出去自然有機會,下一步就是要走得遠:人生順勢而為,既不用跑到迷路,也不用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