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真正的成長 – 有自信地面對失控局面
大家有沒有試過突然的某一刻感到自己長大了?那時究竟在做什麼呢?
人生進入另一階段是最容易有突然長大的感覺,包括:戀愛、結婚、離鄉別井謀生、移民、升職轉公司、生小孩等等,多不勝數。但凡自身的狀態 (Status) 不同後,環境一下子轉變會令當事人感到自己長大了。
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後續的外在變,因為更多涉及到自身無法控制的狀況。粗暴地説,狀態上的改變只留於認知和自我感覺層面比較多,而外在變是索涉到日常生活當中最難改變的習慣和舒適圈。
與不同人交談所得,外在變最教人急速成長的就是正面面對失控情況。當然有些狀態的改變是被逼,而且帶有負面結果而來(如親人離世),由發生當下已經被逼著要成長。有趣的是,不少人在自願情況下所作的選擇,依然會為隨後的外在變而產生負面情緒。以上的情況屢見於結婚、生兒育女、升職轉工作、移民等等,即使事前如何細心考慮、評估風險,依然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吃力、𣎴安,沮喪,什至會後悔和想放棄,最大的原因來自外在改變所帶來的失控。
由此可見,面對失控其實才是真正令一個人成長的轉捩點。
曾經跟一位同行的友人聊天,而他正迎接工作上的晉升,除了因為是人生首次升職外,更由前線擠身上半個管理角色,實在可喜可賀。一段時間後,他分享説「一直在銷售打滾作不同崗位,總覺得非技術性工作的轉職其實尚算容易適應,大約個半到三個月會拿揑到崗位的核心工務,半年左右基本上對崗位運作和解難有個大概了解可以獨立行事。原來這只是工作的表層,去到要管理他人的角色,壓力確實挺大,不在於程序和運作,也不在於開會的唇槍舌劍,反而是不可控制和多變的人際關係。可以説,是一直在變化的事情。幾次的失控,包括推行新計劃時眾人不一致的心態和步伐,還有更複雜的個人情緒管理,確實自己還未成熟。」
那時聽到他的真誠剖白,十分感恩,很珍惜這種獲益良多的時刻。同時亦很詫異,一直走得很快的友人,共同朋友圈中皆公認分析和説服力極強,竟然會自愧不如?他繼而再説「單打獨鬥的世界可以一人打天下,但團隊管理是兩碼子的事,沒這麼理想地達至多人一條心的局面。一句説穿,是更體現如何直視自我心魔,關懷與競爭的角力,形象與是非的糾結。反正這一年多的管理崗位,成長速度是以往的幾何級數。」
可見,狀態上的改變(升職)只是認知的改變,而真正令當事人成長的都是失控的局面,更多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和行事作風。再白一點,就是從認知上的理想化,一下子𨄮到現實的硬地上,扛得住,變得快,你就站得穩,真真正正的脫胎換骨,達至成長。
這類失控為甚麼會有效地令人成長,令人茅塞頓開呢?原因在於失控局面出現的背後,會偷走當事人在乎的其他資源,特別是時間和情緒,意料之外的過度消耗資源令他/她跟自己想過的生活愈走愈遠。簡單來説就是低估了改變的成本,然後在事情當中或事後發現自己當初的過份美化、天真和一直不夠了解自己的性格盲點。往往因為這個有機會大失預算的改變成本,令人對改變和成長這回事又愛又恨⋯不改變嗎?那預定自己被快速變化的世界淘汰吧!鼓起勇氣改變呢?可是一連串的成本在失控又如果是好呢?
在此想向為成長而面對不同變化的讀者們詢問一下,你當初是為什麼而願意改變呢?還記得嗎?這個原因至關重要,是令你跨過重重難關的精神糧食!勿忘初心!而遇上未如理想、失控局面的你請冷靜,審視一下當初令自己願意改變的目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如果是的話,那自己有走偏嗎?如果沒有,那就對了,你是在正確道路上跘到了大石,只要跨過去,相信你就會更接近目的地。
那要如何跨過這種失控的局面呢?説到這裡想推介一個小工具,就是ITCs Map,一個把面對改變的心態梳理得更有系統的思維模式。大致上就是先釐清進行改變的目的(Why),繼而再羅列自己正在朝著目標所進行中和沒進行的事情 (How)。還不夠的,最重要是為沒進行的事情也想清楚當中的恐懼和擔憂,從而推理出心中最大的自我假設,這才是核心的心魔!也就是真正面對改變時一直成為障礙的刹車掣。
這樣的方法致使大家在整個充滿變化的成長過程,面對失控局面時盡量可控其維持的時間性和影響力 (Time and depth)。那既然失控都是可控的,改變和成長還有什麼可怕呢?
小工具送給願意把自己置身於失控局面、一直保持成長的你。希望大家變得更有自信地掌控「失控」!共勉!